【2019自然科学校庆学术报告】生态环境校级报告系列

发布时间:2019-09-30

【第一场】10月21日 何洪林🙆🏻‍♂️: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态信息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题  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态信息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报告人:何洪林 研究员
    主持人:刘敏  副教授
     时  间:10月21日(周一)上午 9:00
     地  点:闵行校区  生命科学楼辅楼 119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何洪林,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野外台站建设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5)编制核心工作组成员。长期以来从事生态信息学研究,在生态系统模型数据同化、长期生态监测数据挖掘⛰👨‍💻、野外台站科研信息化、生态监测和评估工作中以及与ILTER🧝🏿‍♀️、DataONE等的国际合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主持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STS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编写专著3部👰🏼‍♂️,中办采用咨询建议报告1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环保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2018年CERN科技成就贡献奖🪭。近五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5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lobal Change Biology、National Science Review、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已被《第四次国家气候评估报告》采纳。
     报告内容简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我国生态系统监测和生态环境研究基地,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监测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综合研究中国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大问题提供了长期、连续、动态的基础数据🦯。生态信息学作为生态学和信息科学交叉的产物,是充分利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信息技术🤵🏼‍♂️,综合研究生态数据采集、管理与共享、分析、模拟🔭、和预测的新兴科学。该报告将从生态信息学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生态信息学主要研究内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态信息学实践🌆、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四方面开展介绍。重点介绍CERN的联网观测数据体系,CERN主要数据资料采集、网络云系统的管理和开放共享现状🅾️,生态大数据与模拟平台🧑🏻‍🏫,以生态系统重要生态功能数据产品和基于多源数据同化的长时序数据产品开发为案例,介绍不同时空尺度(站点🚣、区域和全国)CERN数据产品开发与挖掘应用,进而提出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场】10月21日 郝彦宾👨🏼‍💼: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的多层次响应机制:以碳循环为例
     题  目📖: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的多层次响应机制:以碳循环为例
     报告人:郝彦宾 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
     主持人:周小奇 研究员
     时  间:10月21日(周一)下午15:00
     地  点👩🏻‍🦯‍➡️:闵行校区 二教 225室
     报告人简介:郝彦宾🤶🏿,男🟰,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以碳氮循环过程为切入点,以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长期野外定位试验研究,着重探索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和氮通量及其影响机制以及水平衡👳🏽,尤其是对极端气候事件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关键过程感兴趣✸。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New Phytologist♧,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Forest and  Meteorology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文章论著🚼,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中科院先导(A)专项专题🥷🏼。现任中国生态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生态学会会员。《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编委💅,担任Functional Ecology,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杂志审稿人。
     报告内容简介: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从“平均”变化过渡到极端气候变化📳,诸如极端干旱和暴雨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由过去的百年一遇发展为现在的二十年一遇。由于其发生的偶发性和大强度🧑🏻‍🎨,生态系统很难对其做出适应,因此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陆地生态系统是由个体🦹🏿‍♀️,种群和群落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各个组织层次在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着不同的、重要的功能🫃🏽。由于它们对扰动在时空尺度的响应差异🈁🪓,“简单”的生态系统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理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时应该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能仅仅考虑单个生物有机体、种群或者物理环境因子。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诸如微生物、植物优势种或者生态系统气体交换等单一层次或少数几个层次的研究🙋🏼‍♀️,阻碍了我们对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全面理解🈁。这就亟需客服从个体或者种群单一组织层次来研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弊端。碳循环作为生物系统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植物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碳在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转移,在不同的组织层次上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对扰动的差异响应机制🪯💖,这包括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碳循环过程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对生态系统合理的利用、开发与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场】10月27日 李玉友👩🏽‍💻:厌氧氨氧化工艺开发的新进展👁:高负荷稳定运行与氮磷同时去除
     题  目:厌氧氨氧化工艺开发的新进展:高负荷稳定运行与氮磷同时去除
     报告人:李玉友 教授(日本东北大学)
     主持人:陆雪琴 研究员
     时  间:10月27日(周日)下午13:00
     地  点:闵行校区  生命科学楼辅楼 119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李玉友,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教授⚜️,环境保全工学研究室主任,  兼任日本东北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历任日本东北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日本水环境学会理事🧘🏼‍♀️,厌氧生物处理研究委员会委员长,日本环境技术学会理事等职🚵🏿‍♂️。多年来研究环保对策及工程技术,重点从事有机废水和有机废弃物的厌氧消化机理研究和工艺技术开发,多项研究成果已实现工程应用。发表期刊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50余篇🧑🏽‍🎓,参与编纂的专著20多本。获得日本卫生工程、上下水道  2  个部门的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目前重点推动污水和废弃物的低碳处理及资源循环。研究课题包括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厌氧氨氧化工艺开发以及生物质能源系统优化等。Web  of Science 搜索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在相关领域的全球排名为: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第4位🥯、甲烷发酵(Methane fermentation)  第3位,沼气(Biogas)第5位以及厌氧MBR(AnMBR)第6位♦︎,此外UASB,氢发酵(Hydrogen  fermentation)和Anammox的研究目前分别排名第10位,第20位和第32位。

     报告内容简介:重点介绍近两年东北大学环境保全研究室在厌氧氨氧化工艺开发方面的新进展🤸🏻‍♀️。内容包括如下3部分。(1)anammox-HAP颗粒污泥膨胀床的构建,温度影响和高负荷运行💁🏼‍♀️,(2)应用anammox-HAP颗粒污泥实现氮磷同时去除⏺⬇️;(3)微小颗粒污泥型一段式anammox处理低浓度氨氮污水和微生物结构解析。

天美娱乐专业提供:天美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天美娱乐欢迎您。 天美娱乐官网xml地图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